大考吧
你的位置:大考吧 > 幼儿园教案 > 大班教案 > 大班数学教案 > 大班数学教案30篇

大班数学教案30篇

大班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1-03-16

大班数学教案30篇配图一

  这是大班数学活动教案30篇,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正方体与长方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本,文来源:大;考.吧幼;师网(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 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应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原则,以帽子为操作材料确定了数学分类活动的主题,这是基于下列考虑:第一,帽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对帽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减少分类活动的难度;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帽子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有利于开展分类活动;第三,这一活动在分类的同时还有助于幼儿感受躯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的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究身边常见事物的兴趣,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帽子的特征。

  2.学习将活动过程用简便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颜色、质地、用途的帽子若干顶。

  2.4张桌子,4张盖布,4块黑板,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分类记录的方法

  (1)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请4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小朋友上台,并请幼儿说说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他们什么地方不一样?”

  (3)教师引导幼儿记录分类结果。“我们要把这里有4个小朋友的事记下来,可以怎么记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4”表示人数,用娃娃头表示小朋友)“谁能把有相同之处的小朋友排在一起?”“他们是怎么排的,他们哪里一样?”(这两个是男孩,这两个是女孩)“这又该怎么记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和简单的标记来记录)“除了这种排队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教师在幼儿分类的基础上再次引导他们用简单的标记来记录)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帽子进行分类

  (1)引导幼儿观察帽子的不同之处。

  (2)启发幼儿说出帽子的各种用途。

  (3)提出分类的要求。“原来帽子的用处这么大,我们大家都需要它。今天我们这里有这么多帽子,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帽子商店吧。想一想开商店我们要先做什么准备工作呢?”(引导幼儿先从整理帽子开始)“我们可不能把帽子放得乱七八糟的,你们说可以怎么摆放呢?”(引导幼儿说出将帽子按同一特征摆放)

  3.小组活动

  (1)提出记录的方法。“今天,我们请4组小朋友来整理一个柜台。首先,请上来的小朋友数数柜台上有几顶帽子,用数字和标记把它们记下来;然后,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把有相同特征的帽子摆在一起并数数每种有几顶;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看看该怎么记录。如果你们还有别的分法,就再分一次,分好后再数数每种有几顶,想一想该怎么记录。记住每分一次,就记录一次。”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分类时要按同一标准全部分完后,才能按别的标准再次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思考分类的标准。

  (4)观察幼儿的不同记录方法。

  活动讲评

  1.展示这4组幼儿的记录单,引导幼儿对他们的记录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这些记录单上记的都是小朋友分帽子的事情,大家相互看一看,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幼儿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每组分帽子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记录单,为什么?”

  2.教师对幼儿的操作给予肯定。“今天小朋友们想出了各种摆帽子的方法,有的按大小摆,有的按款式摆,有的按颜色摆,还会把这些事用数字和标记记了下来,而且每组记录的方法都不一样,你们真了不起。下次,我们玩帽子商店游戏的时候就可以有许多不同摆帽子的方法了。”

  活动延伸

  课后教师可以将一组帽子和这组分帽子的记录单放在区角中,供幼儿进行分类活动,要求幼儿分的方法和记录单上的不一样,分好后并记录。充分挖掘分类的多种途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反思

  通过谈话的活动,抓住幼儿兴趣,进而导入主题,让幼儿从中学会帽子的分类、用途,以及发挥幼儿的创作思维。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学会有规律的排序,增强序列感。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

  1、路边的树:(一棵松树两棵柳树……)

  2、路边的花:(两朵红花一朵黄花……)

  3、小兔钻树洞:(一只穿绿衣服,两只穿黄衣服的小兔……)

  4、火车的车厢:(一节蓝色,一节黄色,一节红色……)

  车轱辘:(两个绿色,两个桔红色……)

  魔箱一个,一串珠子,每位幼儿一盒玩具,磁带一盘 蓝色、红色、黄色花朵各若干个。

  蓝色三角形、红色圆形、黄色正方形的几何图形各若干个。

  布置游乐场一个

  活动过程:

  一、 观察

  出示图片:1、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路边的树是怎样排列的?(一棵松树两颗柳树,一棵松树两颗柳树……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着)

  出示图片:2、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路边的花是怎样排列的?(两朵红花,一朵黄花:两朵红花,一朵黄花……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着)

  二、 找一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游乐场,看一看,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规律排列的。

  1、球:(两个红色、一个黄色;两个红色、一个黄色……)

  2、彩瓶:(红、黄、蓝;;红、黄、蓝……)

  3、彩圈:(两个红色、两个绿色;两个红色、两个绿色……)

  4、火车车厢:(一节蓝色、一节黄色、一节红色;一节蓝色、一节黄色、一节红色……)

  车轱辘:(两个绿色、两个桔红色;两个绿色、两个桔红色……)

  三、 练习

  现在,请小朋友坐在座位上看表演

  1、看小兔子们正在做游戏,它们玩的是钻树洞游戏,请小朋友看一看,游船什么颜色衣服的小兔子(绿色、黄色),看它们怎样排列的(一只穿绿衣服,两只穿黄衣服;一只穿绿衣服,两只穿黄衣服……)那么小朋友猜一猜,树洞里应该是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小兔子(黄颜色),有几只呢?(两只),对,树洞里是两只穿黄衣服的小兔子。

  2、看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箱,现在老师扮演魔术师,来给大家变魔术,大家看,魔箱的两边都有绳子串着珠子,从这边穿进,从那边穿出来,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两个黄色,一个红色……),那么藏在箱子里的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珠子(黄色),有几个呢?(两个)

  四、 操作

  1、小朋友看了精彩的表演,现在,管理员叔叔想请咱们班小朋友帮他设计一些小路,根据咱们刚才学的排序——有规律的排列,看谁设计的又快又好,即整齐,又美观,现在,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几何图形玩具,开始设计。

  小朋友设计的非常好,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着,给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你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请小朋友再排列一次,和刚才不一样的排列,排完后,请小朋友把玩具收拾好。

  2、游戏——铺小路。管理员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想请咱们小朋友帮他铺两条小路,一条是花朵路,一条是几何图形路,你们每组商量好后,从里面选择,然后按有规律的排列铺好路,看哪组铺的又快又好,你们要互相合作,相互商量。

  五、小结 今天,咱们学会了有规律的排列——排序。天不早了,该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按今天咱们学的排序排好队,想一想,应该怎样排,大家说出一种排法,小朋友赶快排好队。音乐响,开汽车回家。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操作活动,幼儿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从多角度感知有规律的排序,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最后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熟练的掌握了有规律的排序。整节活动幼儿能积极参与,兴趣浓。目标完成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基本上可以按照图形的颜色和形状等规律排序,并且也了解了生活中得很多规律和明白了要遵守某些规律的道理,在操作排序时,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

  但也有不足之处,有时幼儿的表现与我的设想不符时,我急于求成,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把答案告诉了幼儿。再有就是我高估了孩子的能力,结果在进行活动时遇到了许多感觉不尽我意得现象,往往是在活动后再进行补充。所以我提醒自己以后在每节活动之前都要对孩子的能力及各方面进行合适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就是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随机应变,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去旅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飞机、汽车、火车图片各一张,大统计图一份,小统计图若干,动物园情景图,百花园情景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统计图。

  马上就要过五一了,你想去旅游吗?(想)今天老师就提前带小朋友们去旅游一下!

  1、那咱们怎么去呢,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

  2、那坐飞机、火车、汽车都需要买车票,我要各买多少张票呢?(100张,1000张)100张什么票呢?(飞机票)那做火车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二、出示统计图,介绍统计图。

  老师呢有个好办法,看,这是一张统计图,上面这一行是种类,表示交通工具的种类,下面一行是数量,表示上面交通工具的数量。

  老师呢,只预订了三种票,分别是飞机票、火车票和汽车票(分别将飞机、火车、汽车的图片贴在统计图中)现在呢,选择坐飞机的小朋友站成一列,选择坐汽车的小朋友站成一列,选择坐火车的小朋友站成一列。(小朋友排队站好)老师要定多少张火车票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下吧!(1、2、3……)那这个数字填到哪呢(下面)为什么要填到这里呢(因为要买火车票,只能写在下面)小朋友说的太棒了!数字要写在对应的交通方式下面。

  小结:好了,老师看了这张统计图一下子就知道了,要买× 张火车票,×张汽车票,×张飞机票,真方便啊! 那现在老师已经预订上了,请小朋友坐上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教书示范动作)咱们出发吧!唱:交通工具快开跑,背上我的小书包,去郊游去郊游,我们出发了。呜――叱,到站了,请小朋友下车。

  三、分组操作统计。

  第一组:记录动物园里动物的数量。

  第二组:观察百花园内的花,从颜色,大小,花型进行分类统计。

  第三组:采访客人老师外出旅游时选择的交通工具和所带的物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请三组小朋友派出代表,说说自己所记的统计图。

  四、结束旅程。

  小结:统计图很方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呢,许多地方都会用到它,比如;咱们幼儿园每天都会给小朋友分发午点,那要给多少个班,多少个小朋友分发多少个午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做统计。

  我们的旅途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还不知道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女孩,多少是男孩呢?大家一起来统计一下吧(小朋友们排队,进行统计)那现在咱们也去统计一下其他班有多少男孩多少女孩吧!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回教室。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由于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孩子们一下子都很有兴趣,当提出要乘坐交通工具时,孩子们说出了许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多数孩子喜欢坐飞机。整个活动过程合理,最后的分组,是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设计的,语言能力好的就适合第三组去采访,有几个孩子不善于表达,但是在有的孩子的带动和老师的帮助下,记录的客人老师所带物品不是很多,但是已成功的迈出了一步,相信下次可以更出色。第二组中,孩子们可以根据颜色,大小,种类等进行分类统计,整体完成的很出色。第一组记录的很清晰,明了。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继续学习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减法题中用“还剩下”表示少了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老鼠买面包圈。

  1、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2幅图——小老鼠又买了4个面包圈;第3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5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与符号的意思,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二、大老虎吃点心。

  1、老师:大老虎可喜欢这个点心啦,瞧它吃得多开心。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大老虎有5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大老虎吃了1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大老虎还剩下4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还剩下”表示吃掉面包圈后少了的意思。

  2、老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大老虎吃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减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和符号的意思。

  三、小组操作活动。

  1、看图列5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纸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和“还剩下”的词语,大胆讲述3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5的加减算式。

  2、看图形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3、看算式写得数。读一读算式,并用雪花片演示算式数量变化过程,写出得数。

  活动反思:

  要使幼儿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拼拼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已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

  2、尝试运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各种图案,并说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用到哪些图形,通过图形拼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

  4、感受拼图游戏的奇妙之处,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不同图案,并说出操作过程;

  活动难点: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一种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多种组合来进行多元化的操作,支持幼儿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 双面胶 剪刀 白色纸 由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 火箭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过河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游戏。在地面上放上提前准备好的几何图形作为河里的石头,并把它们摆成两条长河,让幼儿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往过走,在走的过程中,要求脚不能落到地面上,一定要踩到图形上,而且在过河时要看清楚你踩了哪些形状的石头,等游戏结束后老师要提问。

  二、出示由刚才在游戏中出现的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让幼儿观察,画的是什么,都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这些不同的图形各有几个呢?先让幼儿自己回答,完了后老师领小朋友一起数,从局部到整体,点数各种几何图形。

  随后再出示用几何图形拼成的火箭,让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

  发给每位小朋友若干张不同的几何图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已有的几何图形制作一幅画,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将自己制作的作品贴到展示区供大家欣赏,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奖励。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他们家中什么物品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圆形的。 再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纸剪出各种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一幅画。第二天来到幼儿园后要给其他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怎样做的,用到了哪些图形,从而使这一活动进一步深化。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老狼老狼几点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较熟练地分辨单数、双数、并知道单数、双数的排序规律。

  2、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 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小玩具若干,1-10 的点卡1套,1-10的数卡1套。

  2、 不同颜色的垫子两块。

  活动过程:

  1、 第一次游戏,复习10以内单数、双数。

  ①今天,我们来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游戏规则跟以前的有点不同。请小朋友仔细看、仔细听。

  ②教师扮老狼,报1点钟、3点钟、5点钟时回头,报2点钟、4点钟、6点钟时不回头。

  ③提问:游戏规则有什么变化?老狼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不回头?

  ④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把数卡分放在两块垫子上,请幼儿找出“老狼”回头的规律。

  ⑤游戏1-2遍。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双数整点时跟着“老狼”走,单数整点时不动。

  2、 第二次游戏,练习较正确、迅速地分辨10以内的单数、双数。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老狼”在回答时间的同时,任意抽取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如抽出的是双数,幼儿就找一个朋友相抱;如抽出的是单数,幼儿则单独站立不动。

  ②游戏2-3遍,要求幼儿逐步加快速度分辨单数、双数。

  3、 第三次游戏,感知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教师扮老狼,幼儿分成红、绿两队进行比赛。“老狼”在回答的同时迅速翻出卡片,两队幼儿抢答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派代表按照“老狼”的要求来翻卡或回答问题。师幼共同检验正确与否,翻对或回答正确者即可得到一个小玩具。

  ②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幼儿了解其排列顺序后将其反扣在垫子上。游戏开始,教师逐一提出要求:翻出所有的单数;翻出所有的双数;翻出比×大的单(双)数;翻出比×小的单(双)数;有没有比10大的双数,有没有比9大的单数,有没有比1小的单数,等等。

  ③“老狼”翻出一张卡片,问幼儿:它的小邻居是几?大邻居呢?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

  ④统计玩具数量,确定游戏胜负。

  活动反思:

  1. 在备课过程中知道小朋友对钟表这一块认识有点薄弱,但小朋友在游戏中认识钟表的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 活动过程的反思,通过游戏边玩边学让小朋友愉快而主动的学习到知识是我们的目标。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一寸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5.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从包装盒长边的顶端开始,一寸虫和长边顶端对齐,沿着边量;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量出长度了。

  6.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并记录。

  师:和你的好朋友再测量一次,看看包装盒的长边到底是多长。要记住请记号笔来帮忙,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格里。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并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寸虫卡片,引导幼儿发现两寸虫与一寸虫的不同。

  师:这是两寸虫,他和一寸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测量结果。

  师:现在我们用两寸虫来测量包装盒的长边。猜一猜,测量的结果和刚才会一样吗?为什么呢?

  3.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并记录。

  师:下面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沿着边量,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最后把测量结果记在记录表的第三格里。

  4.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师:你量出的结果是多少?和用一寸虫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小结):同样的长边,一寸虫短,量出来的数量就大;两寸虫长,量出来的数量就小。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在数学区提供一寸虫卡片、两寸虫卡片、回形针、积木等多种量具,让幼儿测量班上的桌子、椅子、书等,并提供记录表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用筷子、尺子等多种量具测量家中的电视机、茶几等,并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和测量结果的函数关系,即量具越长,测量结果越小。

  活动反思: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第9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9、1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8、9、10并了解其意义。

  2、认识数字8、9、10,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匹配。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1-10(2套)

  2.果树3棵

  3.苹果8个 4.梨9个 5.桃子10个

  活动过程:

  1.“拍手应数字”复习数字1-7 2.参观果园导入活动,认识数字8、9、10

  (1)认识数字8、9、10,,初步感知数量8、9、10。

  (2)请幼儿说说水果可以用几表示?例:出示数字8,说出8可以表示什么?

  3.幼儿操作练习

  (1)请幼儿给相应的水果送上数字。

  (2)请幼儿听声音匹配相应数字。

  4.游戏:“1234567”

  (1)介绍游戏规则:“我们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歌曲《1234567》,当老师说3个小朋友是一家时,大家就要找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家。”

  (2)幼儿游戏3-4遍,教师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找朋友。

  5.游戏:“数字蹲蹲”

  介绍游戏玩法:老师选4个小朋友分别拿上7-10的数字卡,教师手拿数字卡7,为游戏开头,如“数字7蹲,数字7蹲,数字7蹲完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完数字8蹲”以此类推,直至4位小朋友全蹲完。

  6.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习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分一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发现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据特征设计分类标志。

  2.能根据标记进行二次分类,能正确表述分类过程。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PPT课件《分一分》、大操作图及标记

  2.学具:操作材料两份;粉、蓝蜡笔;油性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师:最近幼儿园里新买了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要请小朋友帮忙来分一分整理好。

  二、复习一次分类,能通过仔细观察根据物品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观察图片,发现物品的特点。

  师:看一看这些物品都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铅笔有红的、蓝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据以往经验,请幼儿对物品进行一次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能够根据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感受类包含的关系

  (一)集体学习二次分类,了解二次分类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皮球图片的特点。

  2.教师出示大操作图,请幼儿尝试进行操作示范。

  提问:我们先根据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样分成两份?如果我们把已经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颜色不同,该怎么分呢?

  3.教师小结分类结果。

  4.概括二次分类的含义。

  将物品按照它们不同的特征,经过了两次分类,这种方法叫做二次分类。

  (二)幼儿操作练习二次分类 。

  1.提问: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颜色分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进行二次分类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先看清分类标记

  (2)按照标记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标记

  (4)把已经分好的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指导鼓励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分类过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类的方法。

  (三)二次分类的巩固与提升,尝试自己设定分类标准,设计分类标记

  1.提问:看看这些园服有什么不一样?(大小、颜色、男女)那么这一次我们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师讲述要求。

  (1)两次分类都要先设计好分类标记放在小格内,再进行分类

  (2)分的方法要不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集体交流与评价 你是怎么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师小结:原来进行二次分类时,有的物品可以有2种方法,有的可以有3种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标准与分类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类的再次巩固与提升 观察PPT,发现分类表格的区别。

  师:这里还有很多玩具积木要分一分,请大家看看这个表格和刚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该怎么分?老师把它们放到区域里,回到班级里我们再来分一分。

  活动反思:

  《分一分》活动提倡的是操作性和游戏性,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受益,真正体验到操作游戏的快乐,这也是《分一分》活动的主要目的。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按图意找减法算式题配对的活动,使幼儿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减法算式题所表示的意思,并学习5以内减法算式题的较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及积极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喝饮料卡、车到站卡、开窗卡及5以内减法算式题卡若干。

  2.贴有数字1~4的邮箱各一个,有一道5以内加法算式题的“信”若干。

  3.每人一份写有减法算式题涂色用的动物图及蜡笔若干。

  活动过程

  1.看图找算式题配对并讲述算式题所表达的意思

  (1)教师出示喝饮料卡和车到站卡,请幼儿在桌上寻找可以与图片做朋友的算式题卡。

  1)读一读找到的卡片上的算式题。

  2)讲讲算式题所表达的图片的意思。

  小结:我们看懂了图片的意思,找到了可以和它做朋友的算式题,知道要从原有的饮料里去掉喝掉的几杯,从原来乘车的人里去掉下车的人。要算算还剩下多少时,都可以用减法算式题表示并算出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关于吃的、用的、玩的、发生的事中是否也能用3-1=2或5-2=3来表示。

  (2)出示开窗卡,请幼儿仔细看看、想想,在这一张图片中能找出哪些不同的减法算式题来表示图片的意思?

  小结:有的图片只能表示一种意思,也就只能找一道算式题来和它做朋友;有的图片能表示几种意思,那就可以找几道不同的算式题和它做朋友。以后看图片要更仔细,尽量把能和它做朋友的算式题全部找出来。

  2.玩送信的游戏

  (1)出示游戏材料――4个邮箱和许多信,让幼儿观察、思考、讨论游戏玩法规则。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打开4个信箱,按游戏规则检查“信”都送对了吗?

  3.算算涂涂

  出示5以内减法算式题卡,算算减法算式题,按答数涂色。答数是1的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答数不是1的不能涂色。

  步骤三:自由编题。

  教师不提供任何编题的条件,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编题。这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编题形式,同时,自编应用题能唤起幼儿头脑中有关加减情景的表象,起到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幼儿抽象能力的提高。

  活动反思

  该活动教师能依据《纲要》的精神,创设数学情境,提供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日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3.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活动反思

  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 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感知10以内的数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1-10的数量,能准确按数量拿物体个数。

  2、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以及感受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墙壁上贴上生动形象的1-10的数字大卡片。

  2、画有树、卡车、鸟巢、蜜蜂、维族地毯、维族小姑娘等图案的操作斑;画有苹果、树叶、小鸟、小花、维族小朋友、花帽等图案的开片;透明胶带、笔、记录纸、装有数字卡片的数字袋。

  活动过程:

  一、做手指数字操。

  带领幼儿边做手指操边点数,复习1-10的数序。

  一像毛毛虫爬爬爬, (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手指弯曲蠕动)

  二像小白兔跳跳跳, (双手握拳,伸食指和中指,在头上上下动)

  三像小猫胡须两边翘, (双手握拳,伸食指和中指及无名指,放在两腮)

  四像抓挠挠挠痒痒, (双手五指张开,掌心向外,十个手指做弯曲动作)

  五像小树端小碗, (双手掌心向上,十个手指做弯曲动作)

  六像小羊咩咩咩, (双手掌心向外,五指做捏合、张开动作)

  七像小老鼠吱吱吱 (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和中指,中指叠在食指上移动)

  八像小宝宝学打枪, (双手握拳,分别伸大拇指和食指)

  九像小钩子勾勾勾, (双手握拳,分别伸食指弯两手指勾在一起)

  十像小鸟飞飞飞, (伸开五指,展开双臂,上下舞动)

  十个手指小宝宝, (双手五指伸开,交叉放在胸前)

  日常生活离不了。 (双手伸开,手心向下,再向上,举起五指张开的双手,手心向外,左右晃动)

  二、操作记录

  1、出示画有维族花帽的操作板,请幼儿观察花帽上一共有几根辫子,说出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请一幼儿在数字袋中找到数字3的卡片,把它用胶带粘贴在操作板上。

  3、提问:如果花帽上没有辫子,只有数字5,表示什么意思?(我们在花帽上贴5根辫子。)

  4、交代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5、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并记录。

  6、指导幼儿看操作板,数出花帽上的辫子、汽车上的货物、毛毯上的花纹、大树上的叶子等物体的数量,并寻找对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操作板上展示的物品上的数字找出对应数量的图案卡片并记录。

  7、引导幼儿将记录纸贴到墙面上,交流:你是怎么玩的?你记录了吗?你是怎么记录的?

  三、归类整理

  1、引导幼儿将墙面上的操作材料重新分类摆放。

  2、请幼儿共同整理活动材料。

  四、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我是小小建筑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积极动手操作、测量,体验铺地砖带来的快乐。

  2、能不受形状、颜色的干扰,正确比较和判断图形的大小。

  3、体验面积守恒,学习用测量单位测量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自然测量的经验。

  2、12×12CM彩色卡纸32张以上;6×24CM彩色卡纸32张以上;贴有相应图形的KT版共10张,其中图1两张,图2四张,图3四张;记录表一张;铅笔、橡皮、剪刀各4-5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两种(图1、图2)房子地面图,引导幼儿通过“铺地砖”比较面积的大小。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导入语:最近老师买了新房子,这就是一号二号房子的地面图。我想选一间大的给妈 妈住,你觉得一号房和二号房哪间更大?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通过给房间铺地砖,发现一号房二号房是一样大的。

  (3)通过引导幼儿交流铺地砖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发现:铺地砖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空也不能重叠。

  2、幼儿二次操作。引导幼儿在用长方形地砖测量完二号房需要的地砖数量后发现两块地砖的大小一样。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用长方形的样砖比一比、量一量铺满二号房需要几块地砖?并引导幼儿讨论测量方法。

  (2)幼儿分组操作。

  (3)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并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4)观察记录表,发现正方形砖与长方形砖的面积关系。

  3、幼儿再次操作,在尝试运用已知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面积的守恒。

  (1)教师介绍操作要求:请幼儿用长方形砖铺三号房子。

  (2)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合作,并鼓励幼儿在遇到商量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及他人求助。

  (3)幼儿交流。请幼儿说一说一共用了几块地砖?在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4、带着“用拼拼剪剪的方法试一试正方形、长方形的地砖还能变成什么图形?”的问题结束活动。

  活动提示:

  (1)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排除形状的干扰感受面积的守恒。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判断图形面积时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形状的干扰。因此,活动中设计了三次操作,引导幼儿通过操作、推理、验证,通过自己的体验建立守恒的概念。

  (2)活动的教具和学具可以投放到区角。可以在将地砖通过剪贴变形及设计其它的房间地面图等活动中引导幼儿反复操作,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守恒。

  (3)提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广场、公园,仔细观察地砖的样子,也可以利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感受面积的守恒。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想象丰富,思维开阔。如何上好一节课对老师来说要求真的很高,我们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注入自己的激情,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形成师生间情感与知识的积级互动,才能达到预定的最有效的教育目标。数学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认识“0”的活动感兴趣,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2、理解“0”的定义意义,知道在加减法算式中一个数减去与它相同的数字于“0”。

  3、结合生活经验,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找找生活中与“0”相关的事物或现象,5支铅笔、3个苹果图卡片、7颗糖果、车牌号、温度计、门牌号。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对认识“0”的活动感兴趣,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难点:理解“0”表示没有,知道一个减法与它相同的数等于“0”。

  指导要点:

  通过教师的直观展示,幼儿参与情景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0”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0”、理解“0”的其他含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宝贝们送礼物来了,你们猜一猜会是些什么呢?

  2、初步感知“0”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请宝贝们上来领礼物,干吼数一数你有几个礼物?你们都拿到礼物了吗啊?说一说你们都有几个物品用数字几来表示。如果我的礼物袋里什么都没有,应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呀?

  小结: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

  3、进一步探索“0”的意义。

  教师逐一打开礼物袋并操作演示。

  (1)出示五只铅笔并送给一位幼儿。

  师:老师这里有5支铅笔,送给了**宝贝5支,现在老师的手中还剩几支铅笔?(引导幼儿知道得数并说出数字“0”)

  (2)出示3个苹果图卡片,然后送给送给另一位幼儿。

  师:你们看看这里有几个苹果呀?(3个)那现在送给**宝贝3个,老师手中还剩几个苹果?又应该怎么算出来呢?

  (3)引导幼儿观察得数都是“0”的算式。

  师:宝贝们,你们看一看这些算式,他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秘密吗?(引导幼儿知道算式东中都有“0”)

  (4)教师小结。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减去与它相同的一个数,它们的得数都是“0”。

  4、寻找生活中的“0”。

  (1)生活中的“0”。

  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们有在哪里见过“0”吗?它们又表示着什么意思呢?

  (2)出示相关“0”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0”表示着什么?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图片中的“0”表示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数字“0”不仅表示什么都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房间号码、电话号码、时间、车牌号码等等?在不同的场所“0”所表示的意义是不相同 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主要围绕感受数字“0”,寻找数字“0”,理解数字“0”等方面来设计,使幼儿懂得了数字“0”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们的关系,激发幼儿探索“0”的兴趣,从而达到了从生活中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趣味接龙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接龙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优秀,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有它的伴随,也在和它的互动中朦胧的了解了数字,接受了数的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幼小的我们或许都没感觉学数是痛苦的、枯燥的,反而是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样一种蕴含数的概念、给予孩子快乐学数的游戏假如引入今天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因为它符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数学”……等等等等《纲要》新精神。因此我从接龙游戏入手,以接龙游戏特点为切入口,设计了这样一次数学活动,尝试通过了解接龙、走进接龙、设计接龙等环节帮助孩子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游戏——接龙的排序规律,并在探索简单的推理方法中,学习制作接龙卡。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学经验表明意思。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难点:1.孩子对前后卡片的界限区分。成因是接龙卡本身有两小部分所组成,容易会造成孩子辨别卡片上的混淆。

  2.操作中的前后推理。成因是由于幼儿的逆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被附近一个已知数所误导。

  解决策略:

  1.逐步化解法:借助双色的卡片做教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顺向推理向逆向推理逐步过渡。

  2.资源共享法: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操作活动,能以兵兵互教的形式化解补缺的难点,达到资源共享。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舞龙”引出课题。

  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颂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

  这条“龙”是怎么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活学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幼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幼儿喜欢游戏,兴趣浓厚,但幼儿不会具体的在玩中学,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生成的词语接龙,不但玩出了乐趣,学会了积累词语。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习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长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豆豆排队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平时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班幼儿与教师共同收集了许多种子。孩子们时不时地摆弄、比较各类种子的大小。受其启发,我设计了数学活动《豆豆排队》。

  数学活动《豆豆排队》是关于一种互逆关系的数学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求同、分类两个层次。幼儿通过对操作材料的分类、排列和记录,理解和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教材要求大班幼儿在分类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的求同标准,在头脑中形成的分类模式是一种互逆的关系,为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奠定基础。我选用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法,因为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是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发展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往往力不能及。同时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推断出的结论也常常出现错误。因此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我选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采用操作法、游戏法,让大班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的体验,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我在设计本次数学活动中,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豆豆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一种互逆关系。在这个感知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思维的练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让幼儿在探索、记录、讨论、讲述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豆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豆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双面操作板(前后一样,如图示。“0”是豆子的标记,分别表示蚕豆、黄豆、红豆)。

  3.海洋球、乒乓球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幼:蚕豆、黄豆、红豆。它们的名字叫种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动作要领。

  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

  幼: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师:那第二、第三条线上呢甲

  幼:黄豆、蚕豆。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中。 在幼儿进行操作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四层意思:要做什幺(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尤其是“一个靠着一个”和“站左线上”的要求,能排除不规范排列给比较、归纳以及形成正确概念所带来的干扰因素,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A: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

  幼B: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

  幼c: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让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必须从操作开始.因此,安排操作活动,让幼儿先动手分、排队,观察具体、直观的现象詹,再动脑思考、比较,逐步理解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通过探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

  师:看看纸板上的三条线怎么样?

  幼:一样长。

  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豆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幼A:一样。

  幼B:不一样。

  幼c:不知道。

  提出设问,引导幼儿运嗣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立即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激发英强烈的探索欲望。

  2.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3.讲述操作结果。

  幼A:不一样多。

  幼B: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的数量多,大种子用的数量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手拿海洋球、乒乓球提问: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幼: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师: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 幼: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铡丝”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钢丝”: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甲(师幼游戏)

  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幼: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我们脚小,用的步子多。

  从“豆豆排队”迁移至另一幼儿熟悉的“球排队”、再过渡到轻松的游戏“走钢丝”,启发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做是知之始”,以及“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生活教育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幼儿在课堂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思维活动往往被局限在教师预定的范围之内,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而在这次数学活动中,幼儿面对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这段生活里幼儿成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了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因而他们的思维活动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他们的潜能,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他们都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做,在做中经受了思维的锻炼、心理的锻炼、方法的锻炼,激发他们探究生活中新问题的兴趣。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2. 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数的组成的互补和互换关系,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3. 知道6的各组分法。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彩笔6支。

  2.小石子,纸诺干。

  活动过程

  1.复习5的分解组成。

  (1)探索数的组成的互换关系。

  教师:“谁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在黑板上写出5的各组分法。如下图所示:

  55 5 5

  ∧∧ ∧∧

  1441 2332

  教师:“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4和1.这两组分法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师:“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这两组分法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2)用互换的方法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4、5各数的一种分法。请幼儿写出另一种。

  2.学习6的分解组成。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6支漂亮的水彩笔。这6支水彩笔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每人拿6粒小石子试一试,然后做记录。”

  幼儿操作探索6的各种分法,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分完,做记录,找出6的各种分法。

  3.讨论。

  (1)教师:“你是怎么分的?怎么记录的?”“你找到了几种分法?”“6有几种分法?”

  (2)游戏。

  教师(出示两个神秘袋):“请一名小朋友来摸一摸,里面分别有几块糖?然后合起来看看,一共有几块糖?调换其中一个袋中糖果的数目,换别的小朋友来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3.一起数一下红圆圆和黄方方有几个兄弟姐妹(8)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拼图游戏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

  第21篇、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用数字表示房间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以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基础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楼房图人手1份、便利贴(门牌号)、PPT、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乐乐,他最近搬家了,他们小区有好多好玩的滑滑梯呢!乐乐今天就忍不住一个人出去玩了,到中午了,乐乐想回去吃饭,可是他忘了自己住在哪一层楼哪一个房间了,这下可把乐乐急坏了,这时乐乐开动脑筋,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认识门牌号码。

  1.(1)师:这就是乐乐家的门牌号码(702),总共有几个数字?谁知道乐乐住在几楼第几个房间?(出示PPT)

  (2)师: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哪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哪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3)小结: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第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后面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2.乐乐还有两个朋友也找不到家了:美美和天天。美美说:我的房子门牌号码是201,那我应该住在第几楼第几个房间呢?

  3.天天说:我今天出来旅游了,晚上要在宾馆住,可是宾馆的房间好多啊,我只知道门牌号是218,到底是哪一层哪一间呢?请小朋友们帮助我想想办法啊!

  师问:这个楼层中房子特别多,都超过10间以上,哪些地方一个楼层的房子会超过10间以上?(宾馆、医院)

  师结:现在乐乐他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开心了,对小朋友们说谢谢!谢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回到自己温暖又漂亮的房子里去了。

  三、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1.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有许多小动物遇到了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楼房住呢,怎么办呀?动物们团结起来建造了一个动物新村,里面有一个个漂亮的大房子。(发房子)

  2.看一看这栋房子有几层楼?(贴上楼层)每个楼层有几个房间?(从左往右数)这栋房子有三层楼,每一层楼有8间房。

  (1)鸭妈妈先来住房了,鸭妈妈想我这段时间要孵蛋,我就选间房子孵蛋轻松一点,我就住一楼的第三间房。鸭妈妈应该住在哪?鸭妈妈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让你们的鸭妈妈也住在103房。

  (2)小刺猬说他喜欢住205,谁来帮助它。对吗?你们的小刺猬有没有住进去?那它的房间号是多少?(画出小刺猬)

  (3)小梅花鹿也来了。梅花鹿说,我要住在三楼的最右边那间房。三楼最右边那间房是几零几啊?(提示幼儿从左数到右)让你们的梅花鹿住进去吧。谁来帮老师的梅花鹿住进去?检查对错。

  (4)小狗来了,小狗说它愿意住在小刺猬的楼上。是几零几?请幼儿自己找一找(幼儿先操作,再检查。)

  (5)还有哪两个小动物?小兔和小猴说我们两就住在小刺猬的旁边,做它的邻居,小兔和小猴应该住在哪两间房?谁来帮忙?师幼一人贴一个。小兔住在几零几?小猴呢?

  3.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也想来这里住宿呢!他们和小朋友们说:请小朋友们帮助我们把剩余的门牌号码编出来,这样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房间了!(请两幼儿上前贴门牌号码,准别好便利贴纸,彩笔)

  四、延伸扩展。

  编好了要给小动物送信了,它们要来住新房了。要去寄信,光有门牌号码够不够?信封上写了什么?4—1—305,前面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将信交给邮递员老师,老师要去送信喽!

  反思:这节课体现了我们数学组的研究点:生活化、情境性,旨在让幼儿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课堂上幼儿积极性很高,操作常规不错,能够跟着老师的步法走,教师上课层次性明显,并且有提升。但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幼儿在讲到鸭妈妈家住的103时,教师应直接出示103的门牌号码,而不是在后面出示。

  2.在摆放动物和贴门牌号码上,要多样性,不能总是幼儿先上前操作,再集体操作,可让幼儿先自己操作,再检验。

  3.在讲到三楼最右边的房间时,老师应先略微讲一下左右,让幼儿了解从左数到右。

  4.楼房出示后应先讲一下楼层,可以标上楼层号。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活动建议:

  1、整节活动教师讲述的太多,留给孩子们自己说的时间太少,需要仔细设计,怎样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孩子;

  2、活动中尽量避免孩子边操作老师边统一讲述的问题;

  3、多加一些游戏环节,趣味性不够;

  4、教师的教具准备中,教师的示范画太小,影响孩子们看的效果,可以适当加大一些;

  5、后面环节的设计中,老师可以将门牌号码写好,由孩子们找位子贴一贴,这样效果会更好;

  6、最后延伸活动中关于几号楼几单元的设计可以去掉,直接让孩子们回去观察楼房的号码特点。

  第22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是围棋特色学校,“科学认读”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我在孩子们下棋前的“猜先”活动中发现,这个就是“单双数”,所以,我就把这个内容提前上,让孩子了解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结合围棋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

  2、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围棋、记号笔、大数字卡片若干、一幅美丽的图片(各类动植物若干)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猜棋”

  我们小朋友都会下围棋,今天老师就用围棋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棋的游戏好吗?(好)请小朋友每人抓一把棋子,数一数有几颗棋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找出数字卡片。两个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拿得对不对。

  2、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你把你的数字卡片放在这块有一个绿色磁铁的黑板上,不能全部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放在2个红色圆点的黑板上。幼儿操作。

  (2)师生共同检验:小朋友看一看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

  (4)对啊!这些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单数”。那么,在我们下围棋的时候,哪里会用到单双数?(猜先),对了,在猜先的时候我们要用到单双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次“猜先”好吗?

  3、寻找单双数――游戏“捉迷藏”

  (1)单双数在围棋中要用到他,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单双数。现在他们就想我们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画面)单数和双数就躲在这幅美丽的画里,你们找找看画里的哪些动植物是双数,哪些动植物是单数,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等会来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再次操作

  (3)谁先来介绍给大家听,你找到哪些动植物是单双数?(个别幼儿介绍)我知道小朋友都想介绍给大家听对吗?好,现在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单双数。(生生互动)

  4、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活动反思:

  今天给孩子上的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自己操作对比,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老师先演示,幼儿发现规律,教师总结,幼儿再操作加深感知的方法。

  第23篇、大班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数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理解数字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2.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正确认读0--9的数字。

  2.环境准备:寻找、收集、记录生活中的各种数字;0--9的数字卡片一套;幼儿用书第26页《生活中的数字》。

  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理解数字表示的不同意义,知道数字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

  2.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寻找、收集、记录、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及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复习认读数字。

  教师随意抽取数字卡片,幼儿认读数字。

  2.说说生活中的数字:了解生活中的数字以及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字。幼儿介绍寻找到的数字并说说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2)认识特殊的数字“119”“110”“120”“114”,请幼儿说说上述数字所表示的特殊意义。

  3.讨论活动:知道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事?(引导幼儿理解数字与自己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没有班级门牌号会有什么不便?

  小结:数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数字可以表示联系电话,可以表示时间,可以表示成绩,可以表示地址等,生活中不能没有数字。

  4.设计名片:数字的应用。

  (1)幼儿自选纸张设计名片,要求正确书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与好朋友相互赠送名片。

  评价要素

  1.能否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并知道其所表示的意思。

  2.能否说出哪些数字对小朋友来说很重要,为什么?

  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多方面发现、关注、了解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课程要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并且《纲要》中科学领域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

  第24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第25篇、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加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发展表象思维。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难点: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活动准备: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活动过程:

  操作体验―>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的精神,创设数学情境,提供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6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懂得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相等。

  2.懂得长方形四个角相等,两条对边相等。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正方形小卡片36张

  2.蜡笔36支

  3.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卡片

  4.幼儿用书第7页

  5.黑板简笔画:书上第7页内容

  教学过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认识它们之前,你们首先要记得老朋友的名字(出示各种图形卡片,幼儿认)

  2.有一条弧边的图形是?(圆形)

  3.三条边夹着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4.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5.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的图形是?(长方形)

  6.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真的相等

  7.发放小正方形,人手一张

  8.将正方形上下对折,比较长度是否一样,四个角是否重叠

  9.得出结论:正方形不仅四条边相等,四个角也相等

  10.谁能把手中的正方形变成长方形?

  11.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相不相等

  12.得出结论:长方形四个角相等,四条边不相等

  13.看黑板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老师指,小朋友说出名称

  14.观察有几个圆形,几个正方形,几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15.观察每个图形里有什么礼物

  16.发放小蜡笔,回收小纸片

  17.幼儿将幼儿用书中图形里相对应的礼物涂色

  18.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19.布置作业:数学练习册第6页

  20.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第27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动作认识两个符号的开口方向。

  2、 会正确运用“>”“<”,初步理解不等式的特点。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黑板5个、操作卡15张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PPT情景引入大海深处的故事。

  教师:美丽的大海深处一群小鱼在快乐的游来游去,我们一起学一学吧。

  二、 基本部分:

  1、 通过课件大鳄鱼吃数量多的小鱼,初步感知大于号。

  教师:啊,谁来了?大鲨鱼来吃小鱼了,大鲨鱼什么样子?请幼儿学一学大鲨鱼张大嘴巴的样子。

  小鱼吓的赶快逃跑,鲨鱼会吃哪边的小鱼呢?学学大鲨鱼对着多的小鱼张大嘴边做出吃的样子。

  2、 聪明的小鱼隐身变成数字,猜猜它会吃哪个数字,为什么?初步理解不等式含义。

  3、 认识大于号:有人把大鲨鱼吃小鱼记录了下来,这个和大鲨鱼一样张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字的符号就叫“大于号”。

  4、 操作:从黑板前的五组数字卡片中找出运用大于号的卡片,请幼儿粘贴大于号,进一步巩固对大于号的认识。

  5、 认识小于号,其中一组为什么不能用大于号表示,该怎么办? 出示小于号,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开口方向。

  6、 教师小结:关于大于号小于号还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大于号大于号,大嘴巴对着前面的大数笑,小于号小于号,小尾巴对着前面的小数摇摇摇。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7、 你们现在知道谁是大于号、谁是小于号了吗?幼儿两人一组数字卡,请幼儿选择合适的符号贴在中间,展示操作结果。

  三、 结束部分

  游戏:鳄鱼来了,活动结束。(游戏玩法:先请一组幼儿玩游戏,其他幼儿用动作做出相应符号的动作。逐渐增多幼儿人数,游戏三次结束。)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组织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

  第28篇、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 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 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 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 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 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 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 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 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喜欢钟表的国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钟表的特点。

  2、学习认识整点。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绘本PPT

  喜欢钟表的国王

  我的时间记录表人手一份

  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钟表

  1、出示一个圆

  师:像什么?

  2、了解钟表的结构

  师:如果把圆变成钟表需要添加什么?

  有那些数字?数字排列有规律吗?

  长针叫什么?短针叫什么?

  3、观察图片,认识不同名称的钟表

  师:人们很聪明,为了方便看时间,还设计了可以摆放在不同位置的钟表。

  二、欣赏故事,了解钟表的作用以及整点

  1、观看PPT,熟悉故事情节

  师:这是谁呀?(引出故事名称:喜欢钟表的国王)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人物的穿着、打扮】

  教师利用PPT讲述故事,幼儿欣赏。故事讲到”国王就下令把全国的所有钟表都送到他的皇宫“时。提问:国王这么做,你认为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2、分析讨论,了解钟表最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师:没有了钟表,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怎么来解决呢?

  师小结:钟表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没有了钟表我们就不知道时间,就会耽误我们很多的事情

  三、观察学习,认识整点

  1、观察图片,初步认识整点

  师:国王不仅将钟表还给了大家,还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时针、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这是几点?

  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原来在钟表上有很多的秘密,当长针指在12上的时候,短针指在几就是几点。

  2、观察练习,进一步认识整点

  师:国王虽然将钟表还给了大家,但是由于好长时间没有使用钟表,所以大家不认识钟表了,我们能帮帮他们吗?

  (1)出示理发师图片,引导观察

  师:这是谁呀? 他遇到困难了,原来国王请他在明天早上9点得时候为他理发,但是理发师不知道9点在钟表上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帮助他吗?

  【引导幼儿说出9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师小结:分针要指在12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

  (2)出示厨师图片,引导观察

  师: 这是谁呀?他遇到困难了,原来国王明天邀请小朋友来他的皇宫参观,所以请厨师准备一些小点心,在4点的时候送来。但是厨师也不知道4点在钟表上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帮助他吗?

  【引导幼儿说出4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师小结:分针要指在12上,时针指在几就是几点。

  四、操作练习,巩固相关经验

  师: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能为自己的活动制定一个时间表吗?我们来一起试一试吧!设计好之后请给你身边的老师讲一讲你的时间安排。

  活动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二)数学认知中的目标一中的教育建议讲:“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我选择的教育内容认识钟表,恰好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目标的定为基本到位,把握了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的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在活动的设计时,我能遵守这一原则,设计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有学习的兴趣。不论是游戏的情境,还是钟表的操作都促进幼儿对钟表的认识。

  《指南》中指出“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该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在环节的设置中若能再斟酌一些,操作的材料更加的适合幼儿一些,相信幼儿在探索中积累经验,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能形成有益于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在这一次的数学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理论支持实践的重要性。只有经常读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关键经验,再设计教学活动是才能以孩子为本,才会有出色的教学活动。

  第30篇、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 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4、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认识时间

  老师出示时钟,提问: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是时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你会看时间吗?现在是几点?(9点)

  你怎么知道的?(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就是9点整)

  如果长针和短针都指向12,是几点?(12点)

  小结: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感知时间

  有谁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很短、不知道、很长)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幼儿游戏,教师计时。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有的去拿纸,有的去拿积木,还有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一边在想要做的事。)

  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分钟实在太短了,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我在一分钟里画了一个圈;

  我在一分钟里搭了一个积木┄┄

  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的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

  (我这样做小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只要抓紧时间就可以做许多事。第二次游戏时,好多孩子果然加快了速度,没再出现争执。)

  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张纸,画了一个小人;

  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数学本,写了26个数字;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堆雪花片,搭了两架飞机;

  我在一分钟里看了5页书......

  3、总结交流

  提问: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

  活动反思

  时间是最公平最宝贵的,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抓紧每分每秒。多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班数学教案30篇配图二

大班数学教案30篇配图三

你可能会感兴趣:

大考吧幼师网(www.dakao8.com)大班数学教案整理发布

Copyright 大考吧幼师网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